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数字经济、齐鲁农书、制造业技术创新、大国关系、职业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其仔:直面挑战,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其仔指出,数字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产业为支撑的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影响数字经济成长的资本、劳动、技术等因素具有新的特点。一是资本要素具有新的特性。二是劳动者的地位出现新的变化。三是创新将呈现出多点、多处、多国、多层次的分布式创新特征。以扩大开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我国虽然面临有利的形势,但也不是没有挑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开放是一次全方位的开放,不仅包括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当前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中,与商品直接相关的服务出口和建筑业出口所占比重最大,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知识创造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发达国家制造业地位的下降,会使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振兴经济,一些发达国家不仅通过国内经济政策吸引更多的资本回流,而且还寻求通过国际竞争规则的重构来提升本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这会对中国开展与发达国家的数字经济合作造成挑战。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育济:挖掘齐鲁农书中的科学传统及其当代价值】
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社科重点课题“齐鲁农耕文明与乡村振兴综合研究”负责人王育济表示,认真挖掘齐鲁农书中的科学传统及其当代价值,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农书包括产生于齐鲁的著名农书,虽然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但也“预留”了与现代农业相互兼容的接口。一是尊重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时序的生态农业思想,即“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在“种养三宜”、顺应自然环境和自然时序这一大原则下,还有许多具体的科学方法,如“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等,都巧妙地体现了根据自然环境、自然时序和植物属性从事农业活动的生态原则。二是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的有机农业观。先秦时期,中国农业就已经有了将人畜粪便施于农田的记载。生活中的废物变成农业生产中宝贵的肥料,不但提高了农田产量,也以土壤净化了粪污,避免了对生态更大的污染。三是“勤力节用”的集约农业思想。对劳动果实的珍惜与节俭同样包含着科学的认识。对自然资源的“任情”挥霍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毁灭,而“顺天时,量地力”,用尽量少的资源消耗保证农业生产成效,才是农业发展的正道。
摘编自《人民日报》
【黄群慧、贺俊:从四个方面入手创新和完善技术改造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黄群慧、贺俊认为,根据新的竞争环境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技术经济范式需求,着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未来我们要重点围绕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嫁接融合,从四个方面入手创新完善技术改造政策。一是针对我国传统产业和广大中小微企业生产制造、产品研发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瓶颈和短板,着力推进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扩散应用。培育推广新型制造模式,在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等行业推广个性化定制、协同设计与制造、众创众包等新型商业模式。二是进一步强调对中小微企业的技改扶持和服务,将促进传统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作为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研发“专精特新”产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帮助中小微企业引入国内外先进、成熟的生产制造技术、信息系统、运营管理实践和商业模式。三是以市场化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相互补充的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点带面地促进技术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面向产业集群的服务平台,以点带面提升区域生产制造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管理能力。四是鼓励支持大企业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示范应用,开展面向区域和供应链的技术改造服务。在重点行业打造一批应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示范企业,以大型企业的母工厂建设为抓手,促进生产制造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摘编自《经济日报》
【苏晓晖:中国对大国关系和大国责任的深层次思考】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指出,事实上,中国对大国关系和大国责任有着深层次的思考。首先,大国要形成共同的归属感。中国超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局限,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拒绝走近代以来弱肉强食、大国争霸的强权政治老路,强调合作中产生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合作、互利共赢来解决,指出各国对人类长远未来都承担着一份责任。其次,大国要树立应有的责任感。中美关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国希望中美能够相向而行,管控分歧,拓展合作,共同发展以协商、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另外,面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挑战,中美应相互合作,成为国际难题的解决者和全球治理的推动力。最后,大国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感。中国坚持开放合作,支持经济全球化,维护多边主义,携手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探索合作思路,创新合作模式。倡议源于中国,成果属于世界,凸显中国的历史使命感。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雄: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三场变革】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雄认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深入研究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规律并回归规律,这样才能真正办好职业教育。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而言,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将会面临三场变革。一是学校变革。学校将不再是单一的育人主体,将向社会方方面面及用人单位延伸,构成多元、多样命运共同体之下的新型“学校”,其内涵和外延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更加多元、更加灵活、更加开放。二是课程变革。职业教育的课程不再只是以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再现为主,也不是简单地复制实际的职业工作过程,而是对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基于教育学的系统化处理,涉及与此有关学科知识的解构与重构、职业工作的变与不变、技术类型的潜在与实在等问题。三是课堂变革。首先是空间的变化,车间、工厂、医院、农林场、果园、建筑工地等,都将会成为职教课堂;其次是教育技术的变化,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参与教学、辅助教师;再就是师生关系的变化,像如今流行的翻转课堂等。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中国廉政自律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廉政自律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总网电话: 138888888(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010-66666666 邮箱:88888888@qq.com 如未与中国廉政自律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