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题:警惕!“假私募”“伪私募”背后有哪些套路?
新华社记者刘慧
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郑重提醒投资者警惕冒用该协会名义虚假审批私募基金违法行为。此前,该协会接到举报,有不法分子冒用协会名义和公章,虚假制作《关于准予盈圣创投5年封闭运作战略配售灵活配置混合型非证券类投资基金(LOFI)注册的批复》,诱导和欺骗广大投资者。
该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私募基金行业秩序,该协会对此违法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并将采取相关法律措施。
业内专家介绍,投资者在投资私募产品时应该擦亮眼睛,防止掉入“假私募”“伪私募”背后的几大圈套。
套路一,公开募集。通过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短信、微信、博客、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没有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
套路二,保本保息。虚构或夸大投资项目,以投资标的大股东个人担保、投资标的关联机构担保等方式,承诺给予投资者保本、承诺给予投资者固定收益、承诺定期付息等。
套路三,名基实贷。没有主动的风险管理,约定由基金管理人关联方、投资标的大股东或关联方溢价回购,从而达到变相从事放贷业务的目的。
套路四,未到协会备案。以私募基金名义宣传、募集,但并未到基金业协会办理产品备案手续。
中国廉政自律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廉政自律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总网电话: 138888888(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010-66666666 邮箱:88888888@qq.com 如未与中国廉政自律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