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首页 > 纪实报道 > 正文

王沁鸥:走向珠峰 走向高原

发布时间:2019-11-07 16:54:36 来源: 新华网 作者:王沁鸥 编辑:

王沁鸥徒步至6500米营地途中

  【演讲稿】走向珠峰 走向高原

 

  大家好,我是新华社记者王沁鸥。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段视频,是我的同事今年在采访途中为我拍摄的。大家可以猜一猜当时是几月份。

  答案是:当时已经是5月21日了。我特意查了一下,那天在我的家乡北京,气温是31摄氏度。然而照片中的地方,还是一片冰天雪地。

  这个没有夏天的地方是哪里呢?那就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视频里,我和同事当时正处在从海拔5200米的登山大本营,向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徒步进发途中。

  在珠峰,从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开始再往上,就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可以使用了,只能靠走。那么,我们上去做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今年年初,网上出现了“珠峰景区永久关闭”、“尸体、垃圾成堆”这样的热搜。作为一直关注珠峰的记者,我在编辑部的调度下,在采访后写了几篇解释性稿件,但我心里一直有一丝疑惑:珠峰海拔5200米之上的地区,车辆无法到达,所以山体上的环境情况,近年来几乎没有媒体实地调查过。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普通游客心里,能去一趟珠峰大本营,就已经像到过了世界尽头。去年,我曾在大本营跟踪采访登山活动,住了一周的帐篷,也一周没洗澡,每天抱着小氧气瓶和暖宝宝才能勉强入睡。那时我觉得,我跟珠峰的缘分,也就到这儿了。

  但没想到,今年,关于珠峰的争议话题恰恰集中在比5200米还要更高的区域,还要不要去呢?

  作为新华社记者,我们当然选择去。

  这一趟,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生在珠峰脚下的村民顿珠,他现在是珠峰环保大队的队员。登山季期间他负责在5200米和6500米之间来回巡逻、捡垃圾。这是一份有工资的工作,所以更多的村民都在加入这个行列。

  另一位村民次旦格桑也跟着我们上山。往年他家的牦牛是用来帮登山队运物资的,但现在因为从山上向下运输垃圾也可以称重换取收入,他现在恨不得把家里的牦牛都赶上山只运垃圾。

  垃圾成堆的景象,我们没有看到,却收集到了大量故事。所以我们进行了多场中英文直播,邀请当地村民和管理者出镜,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真实的情况。

  但连续两年珠峰登山季报道后,让我再回答明年上不上珠峰这个问题,我可能是要犹豫的。

  我今年在大本营发了一条微博。我当时说:“为什么要给自己找这么难一份工作啊?头疼到炸裂,明年再不来了。”发那条微博的时候,我正在帐篷外等同事,由于头太疼,所以直接坐在了地上——我站不住了。

  三年前我研究生毕业,离开家乡北京来到这里。那时西藏是诗与远方,而来到这里后,我看到了艰苦岁月中的老西藏精神,看到了新一代西藏建设者用热血接续奉献,看到了边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看到了对祖国的赤诚,看到了青春应有的样子。

  我想我还会一次次走向珠峰,走向鲜有人踏足的高原。因为来到西藏,便守土有责。

  (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主要从事体育、科考,以及重大主题等领域的报道。2018年4月至今,共5次前往珠峰实地报道登山季,在海拔5200米及以上营地住宿和采访累计超过20天,2019年徒步前往海拔6500米营地采访。2018年海媒系列报道获新华社社级好稿。)

中国廉政自律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廉政自律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总网电话: 138888888(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010-66666666 邮箱:88888888@qq.com 如未与中国廉政自律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招聘英才 | 合作共建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监督电话:010-33333333  总机:010-55555555  传真:010-66666666  E-mail:2416833968@qq.com
Copyright 中国廉政自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