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首页 > 理论要论 > 正文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发布时间:2020-11-25 11:39:43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 编辑:徐可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以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国内国际大势和经济社会形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作出的前瞻未来的战略部署。我们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应对挑战,奋勇前进。

胸怀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是要坚定发展信心,胸怀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我们要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善于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自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转化为具体思路、任务和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是全方位、长期性、深层次的。二是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一些国家奉行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我国外贸外资受到冲击,但全球化大潮不可阻挡,拓展“一带一路”、东盟等新兴市场潜力依然很大。三是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竞争焦点都会深度变革,我国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强劲的内需潜力、齐全的产业门类、完善的配套能力、庞大的人才市场、安全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只要我们主动作为,就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合作中抢占先机。四是新型产业形态加快孕育,接触性集聚性消费受到疫情制约,但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办公等新产业新业态展现出巨大潜力,将倒逼我们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动能转换。五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不断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将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核心是既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各类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单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要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市场主体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市场主体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

发挥政府作用,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保持宏观调控战略定力,做好前瞻性政策储备。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韧性增强、动能集聚的良好态势。

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聚焦“补链”“强链”,打通供需梗阻,着力延伸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强化供应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一手抓扩大内需,一手抓稳定外需,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有效投资和消费升级“两轮同转”,在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消费提振中培育新增长点。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的理念,要强弱项、补短板、堵漏洞,保障基本民生。稳定现有就业,加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聚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着力补齐全面小康短板。切实兜住民生底线,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持续办好民生实事。管控好重大风险,保持高度警惕、高度负责的状态,突出抓好抗灾救灾,严密防范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着力防范化解财政风险,高度重视金融领域风险,排查整治安全生产风险,有效管控社会治安风险。

推进科技和机制协同创新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根本的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让科技创新的轮子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共同转动,才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如果说一次次科技革命造就的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带来的是一次次生产力的提升,那么一次次体制机制变革所释放的是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所激发的是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推进,大数据智能化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一手抓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努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条,集聚“云联数算用”要素,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用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抓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一批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基建项目。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上线上云、互联互通、数据治理、算能提升、融合运用等重大引领性工程。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发展和安全要同步推进。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生物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来把握,立足防范风险大前提来统筹,立足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大背景来谋划,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把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危和机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就是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只要我们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善于识变求变应变,就能把“防”的底线筑得更牢、“保”的基础扎得更实、“稳”的态势展得更开、“进”的步子迈得更大,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作者:马奇柯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

中国廉政自律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廉政自律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总网电话: 138888888(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010-66666666 邮箱:88888888@qq.com 如未与中国廉政自律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招聘英才 | 合作共建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监督电话:010-33333333  总机:010-55555555  传真:010-66666666  E-mail:2416833968@qq.com
Copyright 中国廉政自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