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题目 |
首发媒体 |
传播力指数 |
地域 |
1 |
事关待遇和晋升!中央发文推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 |
中国新闻网 |
36404 |
全国 |
2 |
为亚洲经济注入中国力量——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度报告解读 |
新华网 |
9876 |
海南 |
3 |
4月1日“开好票” 5月1日“报好税”——我国深化增值税改革进入冲刺 |
新华网 |
5826 |
全国 |
4 |
油价调价窗口今开启:或再上涨 用油成本继续增加 |
中国新闻网 |
4496 |
多地 |
5 |
国家网信办组织网络短视频平台试点青少年防沉迷工作 |
中国网信网 |
4053 |
多地 |
数据来源:综合新华网睿思、数媒、炫知等传播力分析平台
□特别的价格给特别的你? 舆论:“大数据杀熟”不能视而不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消协3月27日对外公布大数据“杀熟”问题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很普遍,过半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北京市消协就此提出,为了引导和督促互联网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合理合法运用大数据技术,避免过度和非法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互联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建议尽快健全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大数据网上监管平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网友“卖铁小王子”:一些软件订房页面被浏览多了,相关酒店房价就自动上涨。清除浏览记录后,竟发现原本显示的价格也下调了不少。这是精准加价啊,一般不对比很少能发现被“杀熟”。
网友“VIP_艾小娃荣”:自己很久不消费或者根本不需要消费时,网站或APP却赠送优惠券,而当自己需要购买产品或服务时,网站或APP根本不会赠送优惠券,或显示优惠券已过期。此类事情太多了,问题是举证难,投诉太费事。
网友“控吧哇”:个人信息“裸奔”让人没有安全感。我们买过什么、吃过什么、什么时候看过电影,就这样每天被转来转去,谁来保护个人隐私?这种现象早就应该进行相应管制了。
网友“爱德华”:大数据“杀熟”这一乱象的背后,不仅暴露了互联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数据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不透明。互联网平台及APP通过搜集用户的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利用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进一步为不同消费者“特别定制”不同商品和价格这一行为的合法性也令人存疑。
@北京青年报:由于每个消费者之间存在天然的隔离,经营者所掌握的算法多种多样,导致大数据“杀熟”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但既然这种行为确实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引起了消费者的普遍不满,法律就不能对此“坐视”。既然目前围绕着大数据“杀熟”存在争议,相关企业极力否认,那么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范更有必要,这既是为了让监管部门有法可依,对电商企业也未尝不是一种保护。
中国廉政自律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廉政自律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总网电话: 138888888(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010-66666666 邮箱:88888888@qq.com 如未与中国廉政自律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