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首页 > 漫画展播 > 正文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整体发布 填补敦煌学在丝绸方面的研究空白

发布时间:2021-10-19 13:14:5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编辑:

光明日报讯(记者任鹏、曹继军)

  作为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出土的丝绸遗存最为丰富而集中。然而,因为历史原因,这些遗存散落世界各地未能得到系统整理研究。不久前,在东华大学“丝绸之路与丝绸艺术”论坛上,《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整体发布,为敦煌学在丝绸方面的研究填补了空白。

  这部史料巨著由东华大学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带领敦煌丝绸研究团队与世界各地文博机构专家学者合作,历时15年,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丝绸遗存进行系统研究、整理集结而成。全集包括《英藏卷》《法藏卷》《俄藏卷》《旅顺卷》《敦煌卷》的中英文版共10册,数百万字,千余张图片。海量首次面世的实物遗存加文书比对研究,不仅印证了东西方文化融汇发展的历史面貌,也为在丝绸之路、纺织服饰美术史等领域开展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敦煌丝绸不仅是中国纺织品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后世工艺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因为文化和技术的隔阂,1907年以来流落海外的敦煌丝绸织物遗存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2000年,东华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成立敦煌服饰研究中心,开始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敦煌丝绸。2006年夏天,赵丰及助手王乐等首次赴英对斯坦因所获敦煌纺织品进行分析研究,揭开了尘封百年的海外敦煌藏经洞织物遗存的神秘面纱。2008年,《英藏卷》最早成书出版,得到了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奎格尔等专家的称赞。团队始终严格遵循研究规范,将相关史籍、论著与遗存实物进行纵横比对研究,审慎去取,对早期刊发的卷册也多有充实和修订。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枢纽,文书记载其丝织品不仅来自东方,还有的来自中亚系统,比如一种采用通经断纬工艺的‘赞丹尼奇锦’的产地就在粟特。”通过与中亚系统织锦规格和技术特点的比对,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王乐指出,现存唐至五代的敦煌地区织物中有9种为中亚系统织锦,而这些织物上出现了一些中原流行的宝花图案。更有意思的是,其中文书记载的名为胡锦的织物很可能是中原地区模仿西方题材或是有着某些西方风格的织锦。

  无独有偶,《旅顺卷》的一大亮点——首次发布的旅顺博物馆收藏的蓝夹缬织物上狮子、格力芬等动物题材图案也反映了当时东西文化的交流。用两块雕刻成凹凸对称的花板夹持织物进行纺染印花的夹缬工艺盛行于唐宋,明代以后失传。此次将国内敦煌丝绸的最大藏家旅顺博物馆收藏的50多件“大谷收集品”敦煌丝绸首次刊布,并附有著录、研究和复原图,不仅为国际敦煌学和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还为国潮热下汉服等服饰的服装设计、面料设计等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范本。

  这些织物都有力地证明,在藏经洞封闭以前的若干个世纪中,中国西北地区的丝绸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敦煌就位于繁忙的交通干线之上。“由于这些研究和出版的书籍,我们才能重现一千年前丝绸和丝绸生产纷繁复杂的历史,正是这些纺织品文物成为伟大的丝绸之路的象征和命名的由来。”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馆长米哈伊尔·彼奥特罗夫斯基评价。

  “得益于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编辑出版,推动了东华大学出版社在品牌化的道路上再上一个新台阶,也激励我们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依托纺织服装特色学科的专家力量走出国门。”东华大学出版社社长陈珂表示。据了解,东华大学出版社投入精干编校力量,在装帧排版上以大象无形的克制突出遗存呈现,营造东方语境的审美意趣。后续,还将采用数字媒体技术多角度展示敦煌丝绸艺术魅力,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存的数字化回归。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9日09版)

  [ 责编:张璋 ]

中国廉政自律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廉政自律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总网电话: 138888888(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010-66666666 邮箱:88888888@qq.com 如未与中国廉政自律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招聘英才 | 合作共建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监督电话:010-33333333  总机:010-55555555  传真:010-66666666  E-mail:2416833968@qq.com
Copyright 中国廉政自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