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这场世界级“网红”巡展背后,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8-26 14:49:36 来源:新华社 作者: 编辑: 陈泽西

古迹、足球、地毯……

提起阿富汗

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阿富汗国家宝藏

在中国巡展的背后

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沿着穿越千年的丝绸之路

到达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

他是“西游路”上的探路者

也是世界瑰宝的守护人

新青年演讲第86期

与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邵学成

一起去这个神秘的国度看一看

  提起《西游记》,大家都耳熟能详。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也是小时候我们和小伙伴、同学之间开玩笑常起的绰号。最近几年,我一直沿着古代僧侣的足迹一路西行,探寻“西游路”上的奥秘。

  我是新青年邵学成,来自敦煌研究院,从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中亚国家的考古美术研究。为什么要研究这些国家呢?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些国家既遥远又陌生。其实,它们是丝绸之路上我们走出国门后的第一站,也是中国佛教美术的源头,和我们有很多共同的文化渊源。

  今年4月底,我参与策划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活动“亚洲文明联展”的分展之一。阿富汗珍宝展也算是世界上最“网红”的展览之一,在全球巡展十余年,有成百上千万的观众看过。其实,在这个展览的背后,却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曾在战争中遭受破坏,为了保护文化遗产,铭记历史记忆,战乱中的博物馆员工多次将珍贵的文物进行藏匿和保存。从2006年起,这批文物先后辗转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家的20个博物馆进行巡展。

  这批宝藏在中国首次亮相是在2017年3月,当时国内的第一站是故宫博物院,我是志愿讲解者。在结束故宫的展览之后,这批文物很有可能要回到阿富汗,但如果回去的话,它们就很难再出来了。它们需要找到下一个落脚点。

  我们就想,如果在中国以国内巡展的模式推动阿富汗文物保护和丝绸之路研究,将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于是,我们积极联络国内的文博机构,从敦煌、成都、郑州、深圳到长沙,再到北京的清华大学站的时候,已经是第七站了。

  我们和阿富汗人民一起,共同守护着这份人类共同的文明记忆。当然,它们在(中国)国内也非常受欢迎。据说,仅在成都站的展出就吸引了将近40万的观众。我常常为这群世界文明守护者的坚持而感动,也很自豪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阿富汗作为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将东西方文明交汇在一起。但是,几十年来,长年的战乱让阿富汗境内的很多历史古迹、文明瑰宝毁于一旦。其中,就包括2001年被极端组织炸毁的巴米扬大佛。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巴米扬是在2017年。当时我并不知道,到了阿富汗会怎么样,也担心过会不会遇到危险。临行前,大家都觉得我疯了,放着安全舒适的生活不好好享受,非要去冒险考察。但去阿富汗考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随着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之前的一些顾虑都烟消云散。我只记得,自己的心情越来越激动,最后哭了一路。

  在2018年3月的时候,敦煌研究院又抽调了8名优秀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一起再次奔赴阿富汗。我们一共考察了20多个土遗址,其中有很多遗址是战争中最新发现的,之前没有考察队去过。从事壁画修复和土遗址保护的老师还对巴米扬的石窟保护以及壁画修复技术进行了一些检查和验证。

  在考察期间,我们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他们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帮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巴米扬当地的向导。特别是一些和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他们都非常优秀,非常热爱学习,但由于当地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缺少学习深造的机会。

  后来,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本国的文物,我们先后邀请了三名巴米扬大学的师生来到中国。当两国的“石窟人”相聚在敦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中国文物保护的经验和技术的时候,那一刻是非常幸福的。

  我们自己也没有停止继续探索的脚步,又沿着当年玄奘法师西行的道路去了巴基斯坦。在考察的过程中,很多古代的遗址都在偏远山区,手机没有信号,只能依靠当地的向导口口相传,寻找去往遗迹的道路。有时候,我们带着干粮翻山越岭,要爬一整天的山,走一天的路才能到达目的地。

  这些年,我追寻着中国古代先哲和前辈们的足迹去探寻,经常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亲近感。也许,这就是丝绸之路的意义:它就像一条丝路纽带,连接起丝绸之路沿途的国家和人民,连接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大家一直相互影响,我们是一个文明和命运的共同体。

  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者,一直享受着丝绸之路的恩惠,而我现阶段的研究也是一种回报的方式。秉承着“丝路精神”,这条“西行之路”,我还会一直走下去。

  我是新青年邵学成,谢谢大家!

“年轻人就要去闯!”

在邵学成眼中

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老的路

也是一条“年轻”的路:

张骞26岁出使西域

那年汉武帝才18岁

大家熟悉的玄奘法师

西行求法时也不到30岁

他抓住时代机遇

沿着玄奘当年的西行之路

探寻佛教美术的渊源

感受千年丝路的变迁

站在过去只能在

书本上见到的巴米扬

他为消失的大佛感慨唏嘘

也为历史的相遇激动落泪

更多像他一样的人

正为守护人类文明瑰宝

续写丝路友谊

贡献着中国方案:

青年学者奔赴中亚实地考察

文博机构接力开展文物巡展

让稀世珍宝不因战火暗淡无光

也让亚洲文明之光交相辉映

新青年ד西游路”探路者邵学成

 

  访 谈 实 录 邵 学 成 ▼

  问:去中亚国家考察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答:最主要的是准备地图,其次是准备一些考古报告,另外要备一些药品。因为中亚地区可能没有那么好的医疗条件,所以要防止感冒,还要带上拉肚子的药,这是很关键的。

  问:为从事中亚研究学了哪些外语?

  答:因为通用语言在这个地区基本上是官方政府使用一些,比如说英语、法语,他们都会讲一点。但是最多的语言还是当地的土著语言,比如大家都说的达利语、普什图语。所以,这些语言都要学习。

  问: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文化与我国有哪些渊源?

  答: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这些中亚国家的研究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一直把它称为一个学术研究竞争的“奥运会”,因为世界各国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科研机构都先后派出了最优秀的学者、最优秀的学术机构去研究这些地区。同时,它们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实际上,这些地区从古到今跟中国的物质文化交流特别频繁,我们又都是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它们对中国的文化有一些影响,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反传到这些地区。

  问:为什么要自发组织青年学者去实地考察?

  答:在我们看来,丝绸之路是一条年轻人的道路。为什么这么说?张骞当年出使西域的时候才26岁,20岁出头的小伙子,汉武帝才18岁,非常年轻。其实,我们特别熟悉的玄奘法师当时西行求法的那年,也是30岁不到。凭着一股年轻人的力量,他们敢于拥抱异域文明,敢于拥抱其他的文明。

  所以,我和这些年轻人就想,因为我们的上一代人去这些地区做调查、做考古、做科研的机会非常少,但他们通过一些翻译、一些科研已经为我们打下基础了,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走到实地去查验、去验证、去对比。我们很年轻,我们有的是时间,我们失败了可以推翻重来。所以说我们组织年轻人去丝绸之路,也是顺应了丝绸之路不断蓬勃发展的精神。

  问: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佛教美术吗?

  答:我们的前任院长王旭东老师说过,敦煌石窟是壁画、雕塑、石窟建筑、藏经洞文书“四位一体”的综合性质的文化。敦煌的壁画中实际上保留了大量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图像信息。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舍身饲虎”的故事,就是一个古代的王子,为了救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老虎,把自己的身体剖开,通过自己的牺牲来救赎自然界的生命。

  你可以发现,好多壁画上都有“舍身饲虎”的题材,你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岩刻上也可以找到同样的刻在石头上的画。两种不同的材质,出现同一个内容,你就会明白,原来我们从古代就遥相呼应。

  问:当时为什么要修建这些石窟?

  答:敦煌石窟总数大概是730多个,巴米扬石窟是750多个。我们的敦煌石窟跟阿富汗的石窟是非常接近的。因为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经济交流、人民交流获得了大量的财富,才给大型石窟、大型佛像的修建提供了先决的条件。

  问:敦煌石窟的修复保护经验可以推广到巴米扬吗?

  答:关于巴米扬大佛重修、重建的这个议题,是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国际上的各种会议上讨论的。实际上,我们大部分的学者是不赞成重建巴米扬的。大家也谈到了敦煌的修复技术,实际上,敦煌现在最擅长的科技保护领域,第一是土遗址保护。土遗址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沙砾和一些土堆的保护,整个中亚地区都是这样的土遗址,所以敦煌的技术是可以沿着丝绸之路朝着那边去推广的。另外,我们的壁画修复技术也是非常领先的。

  问:觉得自己最像《西游记》里的谁?

  答:小时候特别喜欢白龙马,因为白龙马不用说话,还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帮着载人也好,帮着带东西也好,总是在踏踏实实地做事情。后来,我又渐渐地喜欢上了孙悟空这个角色。当初他承诺要把玄奘带到西天,即使经历了再多的事情,他仍然坚持做下去了。我们研究丝绸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波折,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悟空来。

  问: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新青年?

  答:我觉得新青年应该更多地打开心胸,拥抱世界文明,把自己看成一个地球村的人。大家应该对丝绸之路投入更多的感情、精力,你可以去做一些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只要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就努力去做吧!

图集

中国廉政自律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廉政自律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总网电话: 138888888(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010-66666666 邮箱:88888888@qq.com 如未与中国廉政自律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招聘英才 | 合作共建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监督电话:010-33333333  总机:010-55555555  传真:010-66666666  E-mail:2416833968@qq.com
Copyright 中国廉政自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