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何镜堂:记录时代是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2019-10-09 11:30:5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忠耀 吴春燕 编辑:

“从虎门海战博物馆,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技馆,到黄浦江畔惊艳世人的东方之冠中国馆,你用200多个建筑精品,生动记录行进中的中国,不断走向复兴的坚定自信,从热血青年到耄耋老人,从默默无闻到举世皆知,你用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精彩书写奋进中的中国人勇于追梦筑梦的执着信念。”9月21日,广东发布第十一期“南粤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名列其中。发布现场宣读的《致敬词》,是对这位建筑大师一生的生动写照。

  1938年,何镜堂出生于广东东莞。1956年,何镜堂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正式走进建筑设计的殿堂。

  毕业后,他学业成绩优异,成为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65年12月获得硕士学位后,他留校担任建筑系教师;1967年5月,他被调到武汉任技术员,1973年5月,他从湖北省建筑设计院调至北京,任轻工部设计院工程师。1983年5月,何镜堂带着家人回到了母校华南工学院建筑设计院,成为一名建筑设计“新人”。

  从业30多年来,何镜堂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获得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谈及自己最优秀的两件设计作品,何镜堂更偏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两个馆既是近现代中国两大历史阶段的见证,同时也是我个人生命中的两个重要节点。”何镜堂用自己的一生、自己的作品见证了祖国发展的时代历程。

  秉持着“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的初心,何镜堂提出的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和谐统一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不仅确立了自己在建筑学界的卓越地位,也为国内的建筑设计融入了更多时代性思考。

  81岁的何镜堂现在仍活跃在事业的第一线。他常说,尽管已经到了做“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年纪,但他最钟爱的还是自己“运动员”的身份。“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不断创新和超越自己。”一直在路上的何镜堂敢于竞争,更无惧失败。

  “设计需要直面发展的中国,与社会的发展进程融在一起。同时还应当有所坚持、有所创新。建筑设计师要融入社会,不能单纯地自我欣赏。”在何镜堂看来,建筑设计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为社会服务。

  “我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当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这是非常重要的。我的作品有幸见证了国家前进道路上的重大事件。我在科研和教学道路上取得的每一步成功,都是祖国和时代对奋斗者的馈赠。我认为,弘扬奋斗精神,把个人的拼搏和努力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就一定会建功立业,走出最美丽的人生道路。”回顾过去,何镜堂深情满怀。(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中国廉政自律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廉政自律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总网电话: 138888888(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010-66666666 邮箱:88888888@qq.com 如未与中国廉政自律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招聘英才 | 合作共建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监督电话:010-33333333  总机:010-55555555  传真:010-66666666  E-mail:2416833968@qq.com
Copyright 中国廉政自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