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新华时评:“新基建”重在抓好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0-03-23 14:00:15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刘阳

漫画:“新基建”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题:“新基建”重在抓好新机遇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近日,中央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作出部署,有关部门和地方纷纷出台相应举措。一时间,市场掀起一股“新基建”的热潮。

  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新基建”有助于稳投资、稳增长、促消费,是化解疫情不利影响,实现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方法,被很多人视为应对挑战、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然而,抓住、用好这个机遇,需要从实际出发、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切忌一哄而上,盲目跟风,随意为之。

  抓住机遇,先要辨清机遇。不是简单地建设一张网,就能带动发展的跃升。所谓“新基建”之“机”,不在基建本身,而源自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与经济社会转型需求的叠加,是时与势的结合。

  传统制造成本高,企业要用新的生产模式;下行压力大,消费要寻求新的空间;城市治理挑战多,公共服务要有更高的效率……这些都需要信息化来“破题”。

  我国网络化基础不断夯实,硬件设备、计算能力、产业链完整性灵活性等有了明显的提升,很多技术进入了可以大规模应用的关键阶段……这些也为创新创造了条件。

  此时加快推进“新基建”,是通过筑牢“硬件基础”给创新加把劲、添把火,加速新技术的应用、新模式的孵化、新业态的涌现。

  向云“迁徙”,实现零售转型;数字“赋能”,提升制造效率;精细饲养,确保农牧质量;智慧管理,破解“大城市病”……“新基建”带来的机遇,并非简单指向个别企业、某些行业,而是广泛面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新动能。

  发展的机遇,总源于对需求的探索与把握。抓住“新基建”之“机”,也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不是每个城市都有条件有基础建设大数据中心,也并非工业互联网“火”了,就都要“一股脑”跟上去。

  各地要立足当地禀赋、产业分布,考虑市场需求和本地发展实际来统筹;也要建立新机制、明确新主体,进行周密规划和科学评估;更要根据财力和债务的承受情况循序渐进推进,避免一哄而上,形成新的过剩或风险隐患。

  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完善好制度与服务。人们期待着,“新基建”的效用将更好释放,更大程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廉政自律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廉政自律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总网电话: 138888888(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010-66666666 邮箱:88888888@qq.com 如未与中国廉政自律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招聘英才 | 合作共建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监督电话:010-33333333  总机:010-55555555  传真:010-66666666  E-mail:2416833968@qq.com
Copyright 中国廉政自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