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话民生④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近年来,有关大遗址遭违建项目威胁的话题,经常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大遗址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主体,在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战略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对国内多个大遗址进行了调研。针对大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梁留科委员感叹,“大遗址开发压力与日俱增”。
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俯瞰图
部分大遗址被征用为建设用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各类企业园区、开发区等如雨后春笋。“大遗址作为大面积的未开发或控制开发区域,成了各类园区注目的主要建设用地对象之一。特别是部分位于城市周边的大遗址保护的压力更甚。现实中,一些大遗址已被征用为建设用地。”梁留科委员说。
在他看来,大遗址是一个新生事物,从概念的提出,到大遗址保护与利用项目的实施急需加大力度。“鉴于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亟待加强研究。”梁留科委员说。
建议应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利用大遗址
如何加强大遗址保护?梁留科委员建议,制定科学的大遗址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建立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协调城市规划和遗址保护规划中的相关要求,制定详细的遗址区现代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尽量避免将基础设施建在本体保护区域和考古层。
“建立大遗址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尽可能地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管理中。”梁留科委员说。
另外,他还提到,要通过科学的保护与利用手段改善大遗址区域的生态环境,使大遗址区域与现代城市有机融合,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化区域和谐发展。
合理布局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
如何进行科学利用?梁留科委员认为,要依法加大对大遗址资源配置力度。比如,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做好大遗址活化利用,吸引更多高素质业主和文化产业经营主体进驻大遗址保护的建设控制地带区域或环境协调区域。
另外,要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合理利用大遗址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业与服务。
“关于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梁留科委员建议,加强大遗址科学研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与大遗址保护利用相关专业,培养本科生与研究生,形成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建设大遗址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大遗产保护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责编:丁玉冰 ]中国廉政自律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廉政自律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总网电话: 138888888(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010-66666666 邮箱:88888888@qq.com 如未与中国廉政自律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