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马向菲)继涉兴奋剂违法被写入最新刑法修正案后,近日其罪名被正式确定为“妨害兴奋剂管理罪”。专家认为,这个罪名科学、合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7日发布补充规定,根据刑法修正案(十)和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做出补充、修改,其中明确了涉兴奋剂违法行为的罪名为“妨害兴奋剂管理罪”。
上海政法学院体育法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姜熙解释,刑法修正案增加了关于兴奋剂入刑的条款,现在是确定相应罪名。
他强调,此罪名是妨害兴奋剂管理罪,不是使用兴奋剂罪,不是针对运动员违规使用兴奋剂的情况。
“很多人认为兴奋剂入刑就是运动员使用兴奋剂就是犯罪,实际不是。兴奋剂入刑只是把组织、强迫运动员使用兴奋剂,以及引诱、教唆、欺骗运动员使用兴奋剂参加国内、国际重大体育竞赛,或者向其提供兴奋剂等严重情形规定为犯罪。较少有国家直接将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作为刑事制裁对象。所以,我们国家的兴奋剂入刑是比较合理和科学的,也符合国际惯例。”姜熙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在去年12月26日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涉兴奋剂违法行为被首次写入刑法。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一)第四十四条,在刑法第三百五十五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百五十五条之一:“引诱、教唆、欺骗运动员使用兴奋剂参加国内、国际重大体育竞赛,或者明知运动员参加上述竞赛而向其提供兴奋剂,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组织、强迫运动员使用兴奋剂参加国内、国际重大体育竞赛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刑法第三百五十五条规定了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
刑法修正案(十一)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国廉政自律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廉政自律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总网电话: 138888888(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010-66666666 邮箱:88888888@qq.com 如未与中国廉政自律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